熊猫在抗日时期是什么处境
起到重要作用的“熊猫外交”
现在,全世界人民都知道,熊猫是中国的国宝。
很多次,“熊猫“都成为了中国的名片。1949年,解放之后,我们的熊猫还被当作我们与其它国家友谊的见证,被赠送给了美国、日本、英国、法国、西班牙、墨西哥等国家,开启了一段又一段“熊猫外交”。
不过,到了1982年,由于熊猫的数量日渐减少,中国政府决定停止赠送熊猫,改为了“租借模式”。应该说,“熊猫外交”在中国建立与他国外交关系的过程中,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翻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可以发现,抗战时期熊猫的作用并不是那么明显,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熊猫的价值,中国政府意识到熊猫的价值还完全是靠西方人的呼吁。
为了说清楚熊猫抗战时期的处境,我们还要向前稍微追溯一下,看看熊猫是如何被人们发现的。
“熊猫”在战国时期就疑似有所记载,貔貅可能就是熊猫
如果追溯中国人对熊猫的记载,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一部字典——《尔雅》,在其中,有一种动物被成为“似虎似熊”,因此,有人就认为,这很可能就是后世所说的熊猫。
还有人认为,《史记》里面所说的貔貅,也可能值得就是熊猫。《史记》说,貔貅是一种凶猛的动物,被称为“祥兽“,可以鼓舞军队。
在《诗经·毛氏传》里面,还提到过一种动物叫做“驺虞”,这种动物“白虎黑文,不食生物,有至信之德则应之”,很多人认为,这可能说的也是熊猫。
到了16世纪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提到了“貘”,说它出现在四川,以吃竹子为生,至于指的究竟是不是熊猫,至今也没有定论。
根据史料记载,最早出现的“熊猫外交”是在唐朝,武则天曾把它送给日本,以表达两国之间的友善。
近代熊猫发现史:第一次被法国传教士看到,随后西方人纷纷猎杀熊猫
此后,熊猫在史书中就一直处在缺失的状态中,也许那个时候,四川的熊猫还很多,人们并没有觉得珍惜,因此,就没有人在对它们进行记载。
一直到了1869年,一位来自法国的博物学传教士——阿尔芒·戴维才第一次在四川邓地沟目睹了熊猫。只不过那个时候,并没有熊猫这个词,它们称之为“黑白熊”。
戴维找到当地的一家猎户,让他们帮忙捕捉一只“黑白熊”。几天之后,戴维就以高昂的价格从他们手中买到了,并将其杀死,制作成标本,运回了巴黎自然博物馆。
随后,这只“黑白熊”的标本引发了西方博物学家的关注,经过大家的讨论,将其命名为熊猫。
到了1908年,英国詹姆斯·维奇父子公司派了一位名叫威尔逊的年轻植物学家来到四川,寻找熊猫。
根据他在《一位博物学家的华西游历记》中的记载,当时在成都市场上,可以看到熊猫毛皮,并且价格不菲。由此可以得知,当时,熊猫的数量已经在不断的减少。
1914年,德国也有一批人来到四川寻找熊猫,他们从一家居民那里买到了一只刚出生的熊猫,虽然不久,这只熊猫就死了。但是,这批德国人宣称,自己是第一批看到活着熊猫的外国人。
随后,美国人也加入进了寻找熊猫的队伍中。美国在1929年派出了两位探险者来到中国,这两位探险者的父亲名叫西奥多·罗斯福,是1901年到1909年的美国总统(是后来那个富兰克林·罗斯福的叔叔)。
当时,西方国家还没有建立起保护动物的理念,他们觉得,博物馆里面只要摆放珍稀动物的标本就可以。因此,他们在四川猎杀了一只熊猫,并将其剥皮运送回美国。
随后,美国很多博物馆都开始派人前来中国猎杀熊猫制作成标本。
一位美国女性来到中国,改变了西方猎杀熊猫的习惯
直到1935年,一位名叫哈尼克斯的美国女性来到中国,改变了西方人猎杀熊猫的习惯。
她本来是随自己的丈夫来到中国寻找活着的熊猫,然后将其运送回美国。但是,他的丈夫在1936年在上海去世。
这个哈尼克斯为了完成丈夫的心愿,与自己的新欢杨昆廷(美国人)来到成都寻找到了一只熊猫幼崽并带回了美国。
媒体竞相对她们进行报道,这只熊猫后来被放到了布朗克斯动物园,据说第一天允许参观,前来的游客就达到53000人。
为了保证这只熊猫能够在美国繁衍,哈尼克斯决定再次来到成都,抓取一只熊猫。
结果,等到哈尼克斯再次来到中国的时候,抗日战争爆发。哈尼克斯博捉到了一只熊猫,再次运送美国。然而,到了美国才发现,这两只熊猫竟然都是公的,而且,原先捕捉的那只因为吞下橡树枝而喉咙感染,最终死去。
哈尼克斯第三次来到成都。不过,这一次她没有在捕获熊猫。她在成都,看到一位名叫史密斯的英国人捕获的两只熊猫,待在脏兮兮的小笼子里特别可怜,任由风吹日晒,无人管它们的死活。
随后,哈尼克斯找到她的老相好杨昆廷。杨昆廷手中已经捕获了两只熊猫,不过,在随后,有一只熊猫于暴风雨中突然发狂,被他们打死,于是就只剩下了一只。哈尼克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,她决定将这只熊猫放回森林,不再进行捕获。
哈尼克斯的决定也影响了当时《中国杂志》的编辑,英国博物学家苏柯仁,他在一篇文章中呼吁,不要在捕杀、虐待和走私这些熊猫,我们恳求中国政府应该介入,挽救大熊猫,不让它们灭绝。
这篇文章随后被四川省政府看到,于是下令禁止捕捉熊猫。
无独有偶,就在差不多这个时候,一位生活在英国的中国诗人、作家和艺术家蒋彝,在动物园里看到了中国的熊猫,写了两本畅销的童书,并在其中提到,熊猫“善良又好客”。是中国的代表。
国民政府使用“熊猫外交”:由宋美龄护送熊猫到美国表示感谢
根据苏柯仁的呼吁和蒋彝的畅销书,当时的国民政府意识到西方人对熊猫的着迷。当似乎,美国成立了“美国援华联合会”,帮助中国筹集资金。国民政府为了表示感谢,寻找到了一对熊猫,并取了名字潘弟和潘达,于1941年赠送给美国纽约动物学会。
带着熊猫前去美国的是宋美龄,当时两只熊猫受到了美国的争相报道。宋美龄在赠送仪式上,专门发表了广播讲话:
我们的美国朋友们,你们减轻了我国人民的痛苦,让他们因为无妄之灾而承受的伤痛得以愈合。我们……将这一对讨人喜欢的、黑白相间的、毛茸茸的熊猫赠送给美国。我们希望它们可爱逗趣的模样可以将欢笑带给美国的小朋友,一如来自美国的友谊之情所带给中国民众的喜悦一样。
随后,英国伦敦动物园也希望可以获得熊猫,他们以全额资助一位中国生物学家来英国学习一年作为交换,请求国民政府给予一只熊猫。
1946年,一只名叫“联合”的熊猫随同一位生物学家来到英国。此时,二战已经结束。